原创朱鑫璞朱鑫璞中风预防门诊
典型案例:
李先生有高血压,刚过完年意犹未尽,最近一周睡觉比较晚,3天前早上起床后发觉自己左手发麻,但过一会这种麻木的感觉会消失,所以并未在意,直到左腿左脚也开始麻木才觉得有点害怕,来医院接受头颅磁共振(MRI)检查后发现右侧基底节区新鲜脑梗死病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脑中风了,追悔莫及!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中老年人,偶尔或持续出现半身麻木,有时还伴有口唇发麻、舌麻、面麻等不适,很多人并不会很介意,自以为“上了点年纪”、“颈椎病”、“腰椎病”、“睡觉时候受压了”等理由,这点“小毛病”算不了什么。直到麻木加重,甚至出现该侧肢体无力、甚至偏瘫时,才后悔莫及,到医院检查治疗,往往错过了缺血性中风最佳治疗的“黄金时间”(3~4.5小时)。
一、“麻木”究竟怎么一回事?
在人类大脑的一侧半球,支配着对侧的面部、肢体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如果一侧的“颈内动脉系统”出现供血不足时,而且影响到了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就会产生对侧肢体麻木、或“蚂蚁行走般”感觉、烧灼感等异常感觉。
一般来说,35~40岁以上的人,多数已经开始出现脑动脉硬化,而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情会进一步加重,一些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会加快这样的进程,使得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从而发生脑梗死(缺血性中风)。
二、“麻木”可能的演变过程
1.如果脑梗死病灶较小,仅仅损害到“管理感觉”的脑组织,症状就比较轻微,仅仅造成一侧肢体麻木或半身麻木;
2.有的只是一过性、短暂性脑缺血,只引起阵发性麻木;
3.如果缺血性脑组织进一步扩展,动脉闭塞病变的程度进一步加重,一侧颜面部、躯体的麻木(病变大脑的对侧)可以由局部扩展到半身,由短暂性麻木演变为持续性麻木;
4.病变区域进一步扩大,当损害到“管理运动”的脑组织时,便可产生一侧肢体无力、甚至瘫痪(病变大脑的对侧)。
三、专业建议:
1.尽早识别症状
35~40岁以上的人,特别是已经存在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血脂异常、糖尿病、心房颤动、吸烟、肥胖等中风危险因素者,一旦突然出现一侧肢体麻木,尤其是同时出现面部麻木、舌麻、口唇发麻等感觉异常时,高度警示“脑中风先兆”,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医院接受相应的评估、检查、治疗,避免神经功能障碍的进一步恶化。
2.基本的检查评估
①神经科专业医生的体格检查;
②血液理化检查(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凝血功能、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电解质等);
③颈部血管超声;
④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⑤脑CT,有条件首选头颅磁共振(MRI);
⑥神经传导速度测定(NCV)、脑电图;
⑦心电图;
⑧心脏扇超等。
3.最基本的药物治疗
主要针对缺血性中风(脑梗死)、小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二级预防措施,主要包括:
①溶栓治疗:医院及时,在发病后的3~4.5小时以内,经过严格的综合评估,选择静脉溶栓治疗;
②抗栓治疗:包括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的口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以及华法林或新型抗凝药物(如达比加群酯)的口服抗凝治疗;
③调脂固斑治疗,首选“他汀类”药物;
④针对血压、血脂、血糖、房颤等相关危险因素的管理。
注意:辅助类药物治疗,如中药制剂或神经营养类制剂的静脉输注,均不属于基本药物治疗范畴。
4.高级评估与治疗
①高级评估: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选择包括CTA(CT血管成像扫描)、MRA(磁共振血管成像扫描)、脑血管造影(DSA)等针对脑血管的高级评估;也包括脑功能磁共振、灌注磁共振、脑CT灌注成像扫描等检查评估。
②外科干预:
主要包括了CEA(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S(脑动脉内支架成形术)等针对重度血管狭窄的外科干预。
您的信赖,我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