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全了,各种痛症的针灸治疗
网友转载文章,并留下邮箱的,电子书都已经发到各自的邮箱了,请大家注意查收,送的电子书是《国际颈肩腰腿痛学术会议论文荟萃》,比较早的一本书,是首届国际颈肩腰腿痛学术会会议精彩论文汇编。有很好的学术价值。
另有很多的网友这几天向我咨询,有问专业问题的,有聊天的。我不一定都回复了,毕竟没这么多时间。所以,如果大家有问题的,把问题先认真的写好,发到我邮箱或者直接留言评价都可以,我一定会回复的。至于qq里发过来的,就不一定会回复,望谅解。
今天分享一个超有用、超全面的东西——各种痛症的针灸治疗(歌赋),而且都是只选一两个穴位哦。
1.腕痛太溪肘阴陵
手腕痛,针刺太溪穴(手腕与脚踝相应)手肘部痛,针刺阴陵泉(肘部与膝部相对应)2.肩刺条口中渚颈肩部疼痛,针刺条口穴颈部疼痛,针刺中渚3.背痛内环腰印上此句涉及两个穴位,内环穴、印上穴。现在的针灸书上基本上见不到这两个穴位,有说印上穴为印堂穴上一寸,又有说印上穴即是人中穴。无从考究,故不解释。4.手麻后溪透劳宫劳宫分内、外劳宫,内外相对手掌发麻,针刺后溪穴,朝劳宫穴方向透刺
5.颞颌关节手三里
颞颌部关节疼痛,针刺手三里穴
6.髋求合谷跟大陵
虎口,合谷穴髋部疼痛,针刺合谷和大陵穴
7.肋间丘墟膝曲池
肋部疼痛,针刺丘墟和曲池穴
8.踝痛合谷泻无踪
踝关节部位疼痛,针刺合谷。和第一条痛,上下交叉取穴。
9.头痛前针中脘穴
前额头痛,针刺中脘穴
10.后寻至阴偏太冲
后脑头痛,针刺至阴穴
偏头痛,针刺太冲穴
11.胃痛中脘胆胆囊
胃痛,针刺中脘
胆囊部疼痛,针刺胆囊穴
12.急腹三里肾精灵
腹痛,针刺足三里
肾绞痛,针刺精灵穴
13.上牙下关下合谷
上牙痛,针刺下关穴
下牙痛,针刺合谷穴
14.咽痛廉泉目光明
咽喉部疼痛,针刺廉泉穴
眼睛痛,针刺光明穴
15.臀针奇穴向腋窝
奇穴,一般指经外奇穴,此句不知所指,故不解释。
16.网球肘泻冲阳轻
网球肘痛,刺冲阳穴
17.痛经十七椎下刺
痛经,针刺第五腰椎下
18.口疮玉枕不留情
口疮,针刺玉枕穴
19.乳痛肩井痔支沟
乳房痛,针刺肩井穴
痔疮痛,针刺支沟穴
20.休厥失语刺人中
晕厥,针刺人中(老百姓直接掐人中)
21.扁桃体炎二商血
扁桃体发炎,针刺少商、商阳穴。少商穴,在前面日志提过,在这不解释。
22.心胸内关加膻中取穴一般健侧刺疾重双痛双穴攻
内关胸部疼痛,取穴内关、膻中,左右交叉取穴,双侧疼痛取两侧穴。头颈部奇穴
奇穴治疗痛症
1.四神冲穴
作用:通络开窍,宁神益脑
主治:头痛,眩晕,健忘,失眠,癫痫,痴呆等
操作:平刺0.5——0.8寸,可灸
《针灸集成》:主头风目眩,风痫狂乱。
2.当阳穴
主治:偏头痛,正头痛,头昏目眩,目赤肿痛,鼻塞,鼻炎,感冒等
操作:沿皮刺0.5——0.8寸,可灸
《针灸集成》:主头风目眩,风痫狂乱。
3.印堂穴
主治:眩晕,头痛,鼻塞,鼻渊,目肿痛,面疔疮
配太冲,太阳:平肝潜阳,行气止痛治疗头痛眩晕
配迎香,合谷:清热宣肺,利鼻窍
操作:提捏局部皮肤,向下平刺0.3-0.5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4.鱼腰穴
主治:眉棱骨痛,眼睑动,目肿痛,目翳,口眼歪斜
操作:平刺0.3——0.5寸
《针灸大成》:治眼生垂帘翳膜,针入一分,沿皮向两旁是也。
5.太阳穴
主治:偏正头痛,目疾,口眼歪斜,牙痛,三叉神经痛,高血压等
操作: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针灸大成》:治眼红肿及头,用三棱针出血。
6.耳尖穴
主治:目赤肿痛,目翳,偏正头痛,麦粒肿,喉痹,眼目炎症
操作:直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可灸,注意消*
7.球后穴
主治: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扁形,视青光眼,早期白内障,近视等。
操作:可针,轻压眼球向上,沿眶下缘,从外下向内上,朝视神经方向刺0.5——1寸,不提插捻转,以防出血
提示:该穴操作请千万谨慎!
8.上迎香穴
主治:鼻部疾病,目肿痛等
配印堂,合谷,有宣通鼻窍的功效,主治鼻赛,鼻渊
操作:向内上方斜刺0.3——0.5寸
9.聚泉穴
主治:舌强,舌肌麻痹,味觉减退,哮喘,咳嗽等病
操作:直刺0.1——0.2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针灸大成》:舌强亦可治,用小针出血
10.金津玉液穴
主治:舌强,舌肿,喉痹,消渴,呕吐,腹泻,失语
配少商(点刺出血),清热利咽,消肿解*,治疗急性扁桃体炎
配廉泉,风府有醒脑开窍之功可治疗舌强,中风
配乘浆,可滋阴降火,治疗消渴病
配鱼际,可消炎止痛治疗舌炎,口腔炎,口角炎等
操作:点刺出血
11.翳明穴
主治:目疾,耳鸣,失眠,头痛,眩晕等
可使耳聪目明,脑清神安
操作:直刺0.5——1寸
12.颈百劳穴
主治:颈项强痛,瘰疬,咳喘,鼻渊等
操作:直刺0.5——1寸
《针灸资生经》:妇人产后,浑身疼,针百劳穴
13.安眠穴
主治:失眠,神经衰弱,夜游症,眩晕,头痛,心悸,癫狂等
操作:直刺0.8——1.2寸,或灸
14.牵正穴
主治:疏风通络,散结止痛,主治口眼歪斜,口腔溃疡,腮腺炎等
操作:斜刺或直刺0.5——1寸,或艾灸
15.夹承浆穴
主治:口眼歪斜,面肿,流涎,三叉神经痛等
操作:平刺或斜刺0.3——0.5寸
16.新设穴
主治:颈背痛,落枕,枕神经痛等
通经活络止痛
操作:直刺0.5——1寸或灸
二、躯干部奇穴
1.子宫穴
主治:痛经,子宫下垂,月经不调,腰痛,崩漏等疾病
有固摄胞宫的作用
操作:直刺0.8——1.2寸,可灸。孕妇禁针
2.定喘穴
主治:止咳平喘。气喘,咳嗽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或贴灸
3.夹脊穴(华佗夹脊穴)
胸1——3夹脊穴,主治上肢病患
上胸部夹脊穴治疗上胸部心肺疾病和神志病
下胸部夹脊穴治疗腹部疾病(如胃肠病等)
腰部的夹脊穴治疗腰及下肢疾患
操作:斜刺0.5——1寸,或梅花针扣刺
4.胃管下俞
主治:消渴,咽干,胃痛,腹痛等
操作:斜刺0.5——0.8寸,勿深刺,谨防气胸
5.痞根穴
主治:痞块,癥瘕,肝脾肿大,腰痛等
操作:直刺0.8——1.2寸,或灸
6.下极俞穴
主治:腰痛,腹痛,腹泻,遗尿,下肢酸痛等
操作:直刺0.8——1.2寸,可灸
7.腰眼穴
主治:月经不调,带下等妇科疾病及腰痛,虚劳,羸瘦
操作:直刺0.8——1.2寸,可灸
8.十七椎穴
主治:腰腿痛,下肢瘫痪,崩漏,月经不调
操作:直刺1——1.5寸
9.腰奇穴
主治:祛痰,熄风,宁神。头痛,失眠,癫痫,便秘
操作:向上平刺1——1.5寸
10.颈臂穴
主治:手臂麻木,上肢瘫痪
操作:直刺0.5——0.8寸勿过分深刺,避免伤及肺间
11.提托穴
主治:升阳,理气,止痛。阴挺,肾下垂,疝气,腹痛等
操作:直刺0.8——1.2寸。可灸
三、四肢部奇穴
1.十宣穴
主治:开窍,清热,镇惊,熄风。昏迷,癫痫,昏厥,高热,中暑,咽喉肿痛,指端麻木等病
操作: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2.四缝穴
主治:小儿疳积,百日咳,咳嗽气喘,肠虫症
操作:点刺出血或挤出少量*白色粘液
3.中魁穴
主治:呕吐,食欲不振,呃逆,牙痛
操作:艾柱灸5——7壮
4.八邪穴
主治:祛邪解*,通络止痛。手背肿痛,手指麻木,头项强痛,*蛇咬伤,烦热,头痛,牙痛
操作:斜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5.八风穴
主治:驱邪解*,通络止痛,足肤肿痛,脚弱无力,足指青紫,*蛇咬伤,头痛,烦热,牙痛等
操作:斜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6.外劳宫穴
主治:手背红肿,手指麻木,手指不能屈伸,落枕,脐风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项强者,同时活动颈部,效果更好
7.腰痛穴
主治:急性腰扭伤,手背红肿疼痛,头痛,痰涌气促,猝死等
操作:向掌中斜刺0.5——0.8寸,治疗时,活动腰部,效果更好
8.大骨空穴
主治:指关节痛,目赤肿痛,目翳,吐泻,尿血等
操作:仅用灸法
9.小骨空穴
主治:指关节痛,目赤肿痛,目翳,头痛
操作:仅用灸法
《玉龙歌》:风眩目烂最堪怜,泪出汪汪不可言,大小骨空皆妙穴,多加艾火即应痊。
10.中泉穴
主治:掌中热,腹胀腹痛,胃痛,胸闷心痛,咳嗽气喘,目翳等
操作:直刺0.3——0.5寸
12.二白穴
主治:前臂痛,胸内痛,痔疮,脱肛等
操作:直刺0.5——1寸
《玉龙经》:痔瘘之疾亦可针,里急后重最难禁,或痒或痛或下血,二白穴从掌后寻。
13.肘间穴
主治:痛zhu,肠痈,瘰疬等病
操作:用灸法
《备急千金要方》:肠痈,曲两肘,正灸肘头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
14.肩前穴
主治:肩关节周围炎,上肢瘫痪
操作:直刺1——1.5寸
15.髋骨穴
主治:下肢疾患,如腿痛,鹤膝风,脚气,下肢瘫痪等
操作:直刺0.5——1寸,或用灸法
16.鹤顶穴
主治:下肢疾患,如腿痛,鹤膝风,脚气,下肢瘫痪等
操作:直刺0.5——1寸,或用灸法
《医学纲目》:两足瘫痪,两腿无力,取鹤顶穴
17.百虫窝穴
主治:疏风祛湿,驱虫。皮肤搔痒,风疹块,下部生疮,蛔虫病等
操作:直刺0.5——1寸
18.膝眼穴
主治:膝关节酸痛,鹤膝风,腿痛,膝周围软组织炎,脚气病等
操作:两边向中斜刺0.5——1寸,可内外膝眼透刺,可灸
19.胆囊穴
主治:清热,利胆,止痛,主治胆囊疾病,如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胆角痛等,还可治疗下肢萎痹等
操作:直刺1——1.5寸
20.阑尾穴
主治:急慢性阑尾炎,下肢萎痹,胃脘疼痛,纳呆
操作:直刺0.5——1.5寸,可艾灸
21.内踝尖穴
主治:牙痛,小儿不语,乳蛾,霍乱转筋,白虎历节风,十指拘急
操作:灸法,禁针
22.外踝尖穴
主治:牙痛,小儿不语,乳蛾,霍乱转筋,白虎历节风,十指拘急
操作:灸法,禁针
23.独阴穴
主治:胸胁痛,呕吐,吐血,死胎,胞衣不下,月经不调,疝气,猝心痛
操作:直刺0.1——0.2寸
24.气端穴
主治:足指麻木,脚背红肿疼痛,中风急救
操作:直刺0.1——0.2寸
25.环中穴
主治:坐骨神经痛,腰,臀,腿痛
操作:可直刺2——3寸,或灸
常见病信息穴一针疗法
1、感冒穴:大椎。操作:刺血后拔罐,炙法。用于感冒、流感或预防。2、止咳穴:孔最。操作:快速提插捻转,1-1.5寸。主治:咳嗽、咳血、支气管哮喘。3、咯血穴:孔最。操作:同上,泻法为主,1-1.2寸。主治:咳嗽、咳血。4、气管炎穴:肺穴(俞)。操作:1寸。斜向各脊椎刺,捻转。主治:支气管炎、咳嗽、咳血、肺结核。5、哮喘穴:鱼际。操作:1寸。向劳宫方向刺,捻转。主治:哮喘、支气管炎。6、退热穴:曲池。操作:1.5寸。提插,5分钟行1次针,留30分钟。不退热加大椎刺血。主治:发热、感冒发热、高热惊厥。7、胸闷穴:膻中。操作:1.5寸。沿胸骨刺,伴心慌气短加内关。主治:胸闷、胸痛、气喘、肝气郁结。8、肺炎穴:列缺。向上斜刺0.4-0.8寸,捻转,5分钟行1次针,伴胸痛发热等,加肺俞、曲池等。主治:肺炎、肺结核、肺气肿、哮喘。9、调心穴:内关。操作:1寸。直刺,捻转,5分钟行1次针。主治:陈发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胸闷、应急综合征及心绞痛等。10、冠心穴:解溪穴直下2.5寸,脚面第2、3趾骨之间。操作:1寸。直刺0.5-0.8寸,捻转,2-3分钟行1次针。主治:冠心病、胸闷、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等。11、急救穴:人中。操作:0.5寸,斜向上刺,泻法,醒后留5-10分钟。主治:昏迷、休克、晕厥、小儿抽风、失语、中暑等。12、虚脱穴:人中。操作:刺2-3分,捻转,留15-20分钟。主治:虚脱、昏迷、晕厥、癫狂、休克等。13、中暑穴:少商。操作:刺0.3-0.5分,捻转,泻法,留10-15分钟,发热大汗可放血2-3滴。主治:中暑、中风昏迷。14、神衰穴:神阙。操作:直刺0.5—1寸,平补平泻法,捻转,留20分钟,起针后拔罐10分钟。15、神官穴:承山。操作:刺2.5寸,平法,伴心慌气短等加内关、膻中。主治:神经官能症。16、精神病穴:百会。操作:斜刺0.5-0.8寸,泻法。主治:功能性精神病。17、癫痫穴:腰奇。操作:先刺入后再向上进2.5寸,捻提。18、醒脑穴:听敏。操作:刺0.5-0.8寸,強刺激。主神志不清,昏厥。19、脏器下垂穴:百会。操作:刺后炙20分钟。主治:胃、肾、子宫、直肠下垂等。20、失语穴:人中。操作:刺8分,斜向上,留25分钟,強刺激。主治:癔症性失语或功能性失语。21、癔瘫穴:涌泉。操作:1-1.5寸,捻提3分钟,试走。主治:癔症性瘫痪。22、面抽穴:颧髎。操作:直刺0.5-1寸,泻法。主治:面肌痉挛,面肌抽搐。23、面瘫穴:下关。操作:直刺1-1.2寸,泻法。加配鱼腰、四白、颊车更好,火盛患侧耳尖放血,寒盛加鱼际、四白、太阳等。主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24、偏瘫穴:率谷。健侧刺0.5-1寸,平刺,提捻。主治:脑中风偏瘫、偏头痛。25、脑缺血穴:风池。操作:刺2寸,捻转,留30分钟。主治:脑供血不足。26、尿频穴:太溪。操作:刺0.-1寸,平法。主治:尿频或尿液次数增多。27、降糖穴:胰俞。操作:斜刺1.5寸,泻法,留30分钟,配三阴交、脾俞、足三里、神门、肾俞。主治:糖尿病、血糖过高。28、降脂穴:丰隆。操作:直刺2寸,提插泻法,留30分钟。主治:高脂血症,肥胖。29、三叉神经痛穴:鱼腰、四白、承浆。从下方刺入鱼腰0.3-0.5寸,四白斜向上方刺入0.5-0.8寸,均行捻转手法,可加下关穴。主治:三叉神经及眉棱骨痛。30、枕神经痛穴:风池。操作:刺2寸,提插补泻,泻法。31、前头痛穴:中脘。操作:直刺1.5寸,泻法。32、偏头痛穴:太冲。操作:斜向足跟刺1.2寸,泻法。33、后头痛穴:至阴。操作:刺0.3寸,34、失眠I穴:大陵。操作:斜向手心刺1寸,捻或提。主治:思虑过度引起失眠,精神性失眠实证,泻大陵。35、失眠Ⅱ穴:风池。操作:脑神经功能紊乱造成的失眠,脑动脉硬化、高血压、颈椎病、脑供血不足。36、泌感穴:秩边。操作:直刺2.5-3寸,如为肾盂肾炎可配肾俞、阴陵泉,如为膀胱炎,可配膀胱俞、三阴交穴,如为尿道炎,可配中极、三阴交。37、降压穴:曲池。操作:高血压伴高血脂可配丰隆,如肾炎引起则配三阴交。38、疟疾穴:疟门。操作:刺入1寸,捻转泻法,可加身柱穴点刺出血。39、甲亢穴:阿是。操作:直刺0.5-1寸,捻转泻法,突眼可配睛明、四白、鱼腰、丝竹空,心慌气短配内关、神门,消瘦多汗,可配三阴交、足三里。40、胃痛穴:中脘。操作:直刺1.5寸,捻,平法。主治:胃脘痛、腹胀、呃逆。41、胃炎穴:印堂。操作:向下斜刺5-8分,提捻。主治:急慢性胃炎、胃胀气。42、止泻穴:申脉。操作:直刺0.5寸,捻,平法,加灸。主治:急性泄泻、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43、止吐穴:内关与大陵之间。操作:直刺1寸,捻,強刺激。主治:胃肠不适及神经性呕吐。44、止痢穴:大肠俞。向脊柱方向刺入1.5寸,捻。主治:痢疾、肠炎。45、便秘穴:支沟。操作:直刺1.5寸,泻法。46、戒烟穴:列缺。操作:向上斜刺0.5寸,捻,加炙。47、肾炎穴:三阴交。操作:直刺2.5寸,泻法,可配肾俞、足三里、关元。主治:急慢性肾炎。48、急腹症穴:足三里。操作:刺2寸,捻转泻法。49、胆痛穴:胆囊。操作:直刺1.5寸,快速捻转次/分。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绞痛、胆道蛔虫症。50、睾丸炎穴:阳池。操作:直刺0.5-0.8寸,捻。主治:急慢性睾丸炎、附睾炎。51、阳痿穴:阴包。操作:刺2寸,捻,平法。可配艾炙关元。主治:功能性阳痿、遗精。52、阑尾炎穴:阑尾。操作:直刺1.5寸,捻提泻法。53、乳腺炎穴:肩井。操作:直刺0.5-0.7寸,捻,泻法。主治:急性乳腺炎、肿痛。54、疝气穴:归来。操作:刺1.2寸,捻补。55、肾痛穴:精灵,手背4、5掌指间。操作:刺入5分,提插泻法。56、粉瘤穴:阿是。操作:直刺。57、囊肿穴:阿是。操作:直刺。58、利尿穴:三阴交。操作:刺2寸,提捻泻法。主治:尿潴留,排尿困难。59、肠梗阻穴:足三里。操作:直刺2.5寸,泻法。可配艾灸神阙。主治:急性肠梗阻。60、痔疮穴:支沟。操作:直刺1.5寸,提捻,泻法,便秘者可配足三里、二白。61、腕痛穴:太溪。操作:健侧,刺1寸,提插。主治:手腕扭挫伤、腕管综合征及腕部伸或屈肌腱鞘炎。62、肘痛穴:阴陵泉。操作:对侧,刺2.5寸,提插,泻法。主治:肘关节炎、扭伤、网球肘。63、肩痛穴:阴陵泉下0.5寸。操作:在健侧向足三里方向刺入2.5寸,提捻,泻法。主治:肩周炎、肱二头肌肌腱炎、肩部软组织损伤。64、落枕穴:悬钟。操作:交叉取穴,刺入1.5寸,泻法。主治:落枕及颈项強痛。65、颈痛穴:中渚。操作:健侧刺入1寸,泻法。主治:颈椎病、落枕、颈椎间盘突出、颈肌劳损。66、背痛穴:环跳。操作:刺入2.5寸,提插。主治:后背肌肉痛,神经痛。67、腰痛穴:印堂上1寸。操作:刺1.2寸,提插。主治:急性腰扭伤、腰椎骨痛、棘间韧带损伤等。68、腰肌扭伤穴:后溪。操作:棘1寸,急性痛捻,慢性痛提。主治:急慢性腰扭伤、腰肌劳损。69、肋间神經痛穴:丘墟。操作:刺0.7寸,捻,泻法。交叉取穴,可灸,可透照海。70、髋痛穴:合谷。操作:健侧刺入1.5寸,泻法。主治:髋关节扭伤,炎症。71、臀痛穴:腋外线中点,即肩峰与腋后皱之間。操作:向极泉方向刺入2.5-3寸,捻提,泻法。主治:坐骨神经痛、梨状肌损伤、臀上皮神经炎及臀肌扭伤。72、膝痛穴:曲池。操作:刺1.5寸,交叉或健侧。主治:退行性关节炎、膝关节风湿痛、膝关节扭伤、膝关节滑膜炎等。73、踝痛穴:合谷。操作:刺1.5寸,捻,交叉或健侧,可灸。主治:踝关节扭伤、关节炎及风湿痛。74、足跟痛穴:大陵。操作:刺0.8寸,捻,交叉或健侧。主治:足跟痛,足底骨刺及蹠韧带炎症。75、颞颌关节痛穴:手三里。操作:刺1.5寸,捻,泻法,交叉或健侧,病程长、重可在下关附近找阿是。76、手麻穴:后溪。操作:刺2寸,可透劳宫,患或双侧。主治:手麻、颈椎病。77、网球肘穴:冲阳。操作:刺1寸,泻法。78、痛经:17椎下。操作:刺1寸,捻,可加灸。主治:痛经、月经不调。79、止带穴:曲骨。操作:直刺2.5寸,可灸。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80、催乳穴:涌泉。操作:刺1寸,提插。产后1-3天无乳针此穴。81、正胎穴:至阴。操作:刺0.4寸,捻,可灸。主治:胎位不正,胞衣不下,滞产。82、子宮脱垂穴:腰奇。操作:刺3寸,捻,向上刺。83、催产穴:合谷。操作:刺2寸,平法。主治:过期妊娠,待产过慢,可加至阴(平)、三阴交(泻)。84、胎盘滞留穴:至阴。操作:刺0.3寸,捻。85、崩漏穴:上都(手背2、3掌指间赤白肉际)。操作:1.8寸,平可灸。主治:过多或崩漏。86、闭经:长強。操作:刺1寸,泻法。87、产后尿闭穴:中极。操作:刺2寸,捻,泻法。88、流涎穴:地仓。操作:刺1寸,向颊车方向。主治:流延、口角歪邪。89、厌食穴:承浆。操作:刺0.4寸,可指压。主治:小儿厌食,消化不良。90、夜啼穴:中冲。操作:刺血。91、百日咳穴:四缝。操作:刺血及液。主治:小儿百日咳、慢支。92、疳积穴:四缝。操作:同上。主治: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及腹泻。93、遗尿穴:足小趾末端横纹中点。操作:刺0.5分,捻。主治:小儿遗尿、尿频。94、睾丸鞘膜积液穴:水道。操作:患侧刺1.5-1.8寸,泻法,可灸。主治:小儿睾丸鞘膜积液。95、腮腺炎穴:照海。操作:刺血。主治:流行性腮腺炎。96、增肥穴:中脘。操作:刺0.6寸,捻,补法,可顺揉。主治:小儿消化不良,消瘦。97、上牙痛穴:下关。操作:刺1寸,伴下牙痛加合谷。98、下牙痛穴:合谷。操作:患或双侧刺1.5寸,泻法。99、咽痛穴:廉泉。操作:刺1寸,捻。、口疮穴:玉枕。操作:刺血。主治:口腔潰瘍、E体溃烂、口角糜烂等。、梅核气穴:天突。操作:刺1.5寸,平法。主治:梅核气、咽部异物感,胸闷。、呃逆穴:攒竹。操作:向鱼腰方向刺1寸,捻。、鼻炎穴:下关。操作:健或双侧刺入2寸,泻法。主治: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萎缩性鼻炎。、鼻衄穴:少商。操作:患侧刺1寸,捻,可灸。、眩晕穴:百会。操作:刺1寸,平法。主梅尼尔病。、乳蛾穴:手三里。操作:刺1.5寸,泻法。主治:急性扁桃体炎、咽喉肿痛。、近视穴:睛明。操作:刺0.5寸,可配太阳、球后、四白。、耳聋穴:听宫。操作:刺0.8寸,捻。主治:突发性耳聋、药物中*性耳聋、耳呜。、麦粒肿穴:肝俞。操作:刺血、挑刺。、明目穴:光明。操作:刺1.5寸,单眼有疾针健侧。如合并颈椎病或脑动脉硬化加风池。、耳鸣穴:听会。操作:患或双侧刺1寸,平,虚补实泻。肾虚者可配:肾俞或太溪。、座疮穴:大椎。、荨麻疹穴:神阙。、过敏穴:神阙。、冻疮穴:阿是。、鸡眼穴:阿是。、寻常疣穴:阿是。、跖疣穴:昆仑。、带疹穴:小指背末节横纹中点。、丹*穴:四缝。、*褐斑穴:足三里。十四经脉阻塞以后的表现
1.肺经不通的常见症状:怕风易汗咽干咳嗽;过敏性鼻炎皮肤干燥容易过敏;动则气短胸翳面色皮肤无华。2.大肠经不通的常见症状:牙痛头痛口干皮肤过敏;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喉炎。
3.胃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喉咙痛胃痛怕热消化不良;倦怠膝关节酸痛便秘;辰干舌燥身体消瘦。4.脾经不通的常见症状:脘腹胀气吸收不良口淡;容易呕吐作闷容易倦怠虚胖;头胀头脑不清湿重脚肿便溏;关节酸胀糖尿病。5.心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心烦心惊心悸心闷心痛;短气上气有压力感忧郁易怒;口腔溃疡口干口臭。6.小肠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小腹绕脐而痛心翳闷头顶痛;容易腹泻手脚寒凉;吸收不良虚肥;肩周炎。7.膀胱经不调的常见症状:恶风怕冷颈项不舒腰背肌肉胀痛;腰膝酸软静脉曲张尿频尿多;尿*前列腺肥大。8.肾经不通的常见症状:手足怕冷口干舌燥腰膝酸痛咽喉炎;月经不调性欲减退;前列腺肥大足跟痛尿频尿少尿*。
9.心包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失眠多梦易醒难入睡;心烦健忘胸翳闷口干;神经衰弱。10.三焦经常见症状:偏头痛头晕耳鸣上热下寒;手足怕冷倦怠易怒;皮肤容易过敏;肌肉关节酸痛无力食欲不振。11.胆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口干口苦偏头痛容易惊悸;善叹息便溏便秘皮肤萎*;消化不良关节痛脂肪瘤;痰湿结节积聚。12.肝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口干口苦情志抑郁胸胁胀痛;眩晕血压不稳易怒冲动;皮肤萎*易倦乏力前列腺肥大;月经不调乳房疾病小便*。
13.督脉不通的常见症状:虚寒怕冷手足不温疲劳乏力;颈椎痛腰椎痛痔疮便秘;阴阳失调。14.任脉不通的常见症状:怕热汗多阴阳失调月经不调;阳痿性冷淡消化不良胸翳气喘。
运用足三里穴交替加“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和三叉神经痛等疑难痛症,其收效之神速,效果之确切,可谓是:入针即效,拨针即愈。从众多的颈肩腰腿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牙痛等症的治疗观察中,大多能“足三针”1~2分钟之内收到显效或治愈。多次举办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学习班,听课者达余人次,遍布20多个省市。但以前所办的学习班,其内容大多是骨质增生症的治疗方法。在讲解其治疗方法时,只是粗略讲一下“手三针、足三针”的施针方法,没能从手三针、足三针的作用机理去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学员只会知道怎么样去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痛,对其来历和作用机理不太了解。因此有必要对手三针、足三针在治疗颈肩腰腿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肋间神经痛等疑难痛症方面的作用机理作进一步的探讨,以求得到同行的指正和,并希望让本法的运用得到普及与提高。
足三里(三里是强壮要穴·若要安,三足常不断。)
一、手三针、足三针的来历针灸临床工作中,根据其对颈肩腰腿痛等痛症的确切疗效而提出命名的。二、手三针、足三针各是哪几个穴位手三针是:后溪、中渚、间谷(笔者发现的一个新穴)。足三针是:太冲、内庭、足临泣。
现将各穴的适应症简述于下。间谷穴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一个新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两穴连线之中点。它的适应症是,凡三间、合谷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现将《针灸聚英》关于三间、合谷两穴的主治范围摘引如下:三间:主治喉痹,咽中如梗,下齿龋痛,嗜卧,胸腹满,肠鸣洞泄,寒热症,唇口干,气喘,目眦急痛,吐舌,戾颈,喜惊,多唾,急食不通,伤寒气热,身寒结水等17种病症。合谷:主治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头痛脊强无汗,寒热症,鼻衄不止,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生血翳,头痛,下齿龋,耳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
喑不能言,口噤不开,偏风,风疹痂疥,偏正头痛,腰脊内引痛,小片单乳蛾等22种病症。间谷穴之所以能治上述两穴之病症,是因为其穴在两穴连线之中点,其敏感度较两穴高得多。用指甲或其他小棒如火柴杆、圆珠笔头去按压该点,即会感酸胀,用同样的方法去按压合谷其酸胀度就会感到差一些,三间就更差了。敏感度高的穴,得气快,疗效速,似乎无需争议的。
中渚
位于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线上,在手背第四、五掌指关节间后方凹陷处。其主治,《针灸聚英》谓:“热病汗不出、目眩头痛,耳聋,目生翳膜,久疟,咽肿,肘臂痛,五指不得伸屈”等,《医宗金鉴》谓:“四肢麻木,战振,蜷挛无力,肘臂连肩红肿疼痛,手背痈*。”
后溪
位于手太阳小肠经的循行线上,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尺侧,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其主治,《针灸聚英》谓:“疟寒热,目赤生翳,鼻衄,耳聋,胸满,头项强不得回顾,癫疾,臂肘拘急,痴疥。”《医宗金鉴》谓:“手足拘挛,手足颤摇不能握,中风卒然昏仆,不能言语,癫痫不省人事,瘈疭抽掣,头痛及暴发火眼,热泪常流,行痹,腿膝腰背历节周身疼痛,项强,伤寒感冒,汗不出,不能解,牙齿腮龈及咽喉肿疼,手足麻痹,破伤受风,寝汗。”以上三个穴位均在手掌背侧部,且系手三阳经的循行线上,分取之可治各自的主症,合而用之更有协同作用。或三穴同用,或两穴同用,或与足三针之一两穴同用,对于颈、肩、臂、肘、手指,及背、脊、腰、胯、腿、足、趾等部位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理想。笔者在治疗上列部位的痛症肿胀,或头痛、牙痛、偏头痛、胁肋痛(肋间神经痛、胆囊或肝部疼痛),常用“手三针、足三针”,往往有拔针而愈的效果。这三个穴位的取穴方法均以握拳少虚为度。下面谈谈足三针。足三针:足临泣、内庭、太冲今就三个穴的各自适应症分述如下,足临泣
位于足少阳胆经的循行线上,在第四、五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其主治,《针灸资生经》谓:“主胸中满,缺盆中及腋下马刀疡瘘,善啮颊,天牖中肿,淫泺,(骨行)酸,目眩,枕骨合颅痛,洒淅振寒,心痛,周痹痛无常处,厥逆气喘,不能行,痎疟日发,妇人月事不利,季肋支满,乳痈。”《医宗金鉴》临泣穴,主治歌:“中风手足举动难,麻痛发热筋拘挛,头风肿痛连腮项,眼赤而痛合头眩,齿痛耳聋咽肿症,游风瘙痒筋牵缠,腿痛胁胀肋肢痛,针入临泣病可痊。”内庭
位于足阳明胃经的循行线上,第二、第三蹠趾关节前当足次趾外间凹陷中。其主治,《针灸聚英》谓:“四肢厥逆,腹胀满,数欠,恶闻人声,振寒,咽中引痛,口喎,齿龋,疟不思食,脑皮肤痛,鼻衄不止,伤寒手足逆冷,汗不出,赤白痢。”
其中并没有关于治疗颈肩腰腿痛等内容。在临症中单刺内庭治疗大、小腿的疼痛麻痹(特别是前侧),足面的肿痛、足趾痛麻等症效果特别突出。太冲
位于足厥阴肝经的循行线上,在第一、第二蹠骨的骨间隙中,当大趾本节后1寸5分凹陷中,以指轻按有动脉应指。其主治,《针灸聚英》谓:“主心痛脉弦,走*,瘟疫,肩肿吻伤,虚劳浮肿,腰引少腹痛,两丸骞缩,溏泄,遗尿,阴痛,面目苍色,胸胁支满,足寒肝心痛,苍然如死状,终日不得息,大便难,便血,小便淋,小肠疝气痛,溃疝,小便不利,呕血呕逆,发寒,嗌干善渴,肘肿,内踝前痛,淫泺,(月行)酸,腋下马刀,疡漏唇肿,女子漏下不止,小儿卒疝”等多种病症,大致有7种与本文有关。太冲对大小腿内侧的疼痛麻痹、足肿筋挛,腰卒然疼痛等痛症单刺之亦有良好的效果。纵观以上手三针、足三针的6个穴位,除内庭一穴没有关于颈肩腰腿病的直接记述以外,其他5个穴位均有着较为突出的记述。据体验,内庭的主治病证,不仅仅是上述那么多,其对大、小腿前侧,足面、足趾、足心、内外踝等部位的疼痛肿胀,拘急麻痹疗效比较突出,比古医籍列述的主治病证效果更为理想。在临床中发现内庭的主治病证,在针灸学教材中未见记述;而《简明中医辞典》(年3月,人民卫生版)足阳明胃经条目下有“……颈肿……经脉所过处痛”的记述,虽未能明言病症,但也有所提及,笔者将关于内庭穴的肤浅体会写出来,供同道验证,这对于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痛等疑难痛症,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三、手三针、足三针的适应症任何一种治疗方法都有其一定适应症范围,手三针、足三针也是这样。颈肩腰腿痛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有的也查不出发病原因,甚至用CT、核磁共振等先进的检查手段也查不出病因。找不出原因不等于没有病。认为,只要是人休自身感到疼痛或不适,即是身体发生了疾病。中医是辨证施治,找不出原因不等于不能治。就笔者的体会,手三针、足三针对90%以上的颈肩腰腿痛有突出的疗效,对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头痛、牙痛的疗效尤为突出。不过有一小部分的颈肩腰腿痛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效果却并不确切,这里所说的疗效确切是指治愈或基本上治愈,效果不确切,不等于没有疗效。比如服止痛药,痛了就吃,药力散去又痛,能说止痛药无效?可以说止痛药有效,只能止止痛,而消除不了病因。手三针、足三针对颈肩腰腿痛止痛效果是理想的,应当说这也是疗效。四、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痛的作用机理手三针、足三针的作用是通过经络传感的了解其作用机理首先应了解手足三针的6个穴位所在经脉之循行路线。手、足三针的6个穴,手三针位于手的三条阳经线上,足三针只有太冲位于足厥阴经线上,其他两个穴位均位于足之阳经线上。手三阳经的走向是从手指→手背→前臂→大臂→肩→颈→头面,与足之三阳经相接续。足之三阳从头到足,阳明行于前,少阳行于侧,太阳行于后。足三阴从足到腹,手三阴从胸到手,这样循环无端,息息相通,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身体各部组织器官的通路,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关于手三针、足三针,即手三穴、足三穴的经脉循行线路见图。作者曾作过一个统计:手足三阳经共个穴,可以用来治疗颈肩腰痛的就有个;手足三阴经共91个穴,可以用来治疗颈肩腰腿的就有46个:督脉28个,可治以上病症者有20个,任脉没有穴可治上述病症。全身合计大约有个穴可以治疗颈肩腰腿的疼痛麻痹。若再加上奇穴、天应穴、耳穴等,真是难以计数,这么多的穴位,临床使用起来真是够夏杂的了。在临证时凡见到上述诸症状,不论其发病原因,均先以手三针、足三针进行治疗,一般的不加配穴。当然,就用这6个穴位的适应证,可能不如个穴位之广泛;但就经验来讲,上述范围的病症绝大多数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历来的针灸大家,无不强调针刺手法的重要性。即使辨证准确,选穴得当,而针刺手法不合疾病的法度,也难收到预期的疗效。针刺手法,是一个高难度的技巧问题,不是光凭书本上讲的,或者他人口说的什么手法就能轻易掌握的。一个针灸医生要想掌握住古代针灸大家所陈述的那么多的灵活多变的针刺手法,并达到
娴熟自如的境地,必须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细心体会,潜心领悟才行。真是谈何容易!针刺手法可见得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技巧问题。据历来的针灸书籍所介绍的手法甚多,一般的临床针灸医生很难掌握住其运用技巧。手三针、足三针虽然也讲究手法,但是却很简单,只要是针灸医生或略知道一点针灸的人都可以很快地学会并能运用于临床。五、手三针、足三针具有以下特点1、取穴少。手三针、足三针取穴数最多也只是手足各三针。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只取1~3个穴即可,手三针足三针同用者极少极少。2、进针快。进针的速度快如闪电,一般不超过l秒。3、手法快。针如闪电一样进入穴内,手法要如疾风飞箭一徉。从进针到手法完成约几秒种。4、得气快。手法快的特殊效应就是得气快,手法到时立即得气,酸麻重胀应针而至。
5、收效快。入针即效,快者几秒钟慢者10余秒钟,就会感到疼痛有所减轻。6、针刺时间短。针刺时间的长短,是与疗效的有与无、好与差有关。收效显著,即可出针,针感差没效果时间就可稍长一点。在运用手三针、足三针时从入针到出针多在1分钟左右,2~3分钟者较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