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B12的膳食来源主要为动物性食品,其中动物内脏、肉类、蛋类是维生素B12的丰富来源。这也就是为什么素食者缺乏维生素B12的原因,就是没有了动物性脂肪的摄取。
有研究发现,食物中的维生素B12利用率相当低,对于预防维生素B12缺乏意义不大。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在这些植物性食品中还存在一些维生素B12的类似物,它们干扰了维生素B12的作用。研究数据提示,如果是每日摄入奶类的“奶素食者”,维生素B12缺乏并不明显;如果是“蛋素食者”,那么维生素B12的缺乏问题就有点严重了。更要注意的是,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人的消化吸收功能会逐渐下降,吸收利用维生素B12的能力也将随之下降。故而,一些并非绝对素食的老年人也可能出现维生素B12缺乏的症状。德国科学家有研究表明,10%~15%的老年人实际上都存在血液中维生素B12含量过低的情况(按pg/ml为标准),而如果按甲基丙二酸水平来衡量,有43%的老年人都存在维生素B12水平过低的状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应当提前进行预防,摄入适量的动物性食品,并通过烹调加工把这些食品变得更柔软、细腻、易消化。葵花宝典——一根针救命?流言4一根针放血能救命还有一条流言就像葵花宝典,说一根针就能救命。具体方法就是:放血急救。“出现心脏病猝死的情况,应马上脱掉患者袜子,用缝衣针先分别刺破十个脚趾尖,然后各挤出一滴血。通常不等挤完十个脚趾尖,患者就能清醒过来。”这条流言也附有不少让人不辨真假的病例:如某半身不遂患者出现口眼歪斜,有人马上取缝衣针将其双耳垂最下点刺破,各挤出一滴血就好转了,且愈后不留任何后遗症。纠正事实上,这根针其实谁也救不了。血液对人体的重要性每个人都知道,持续的放血等于不断抽走血液的水分,本身血栓患者的血液就存在动脉粥样硬化,这个时候又人为地不断增加其血液黏稠度,后果自然是十分严重的。另外,心肌梗死时人体的交感神经十分敏感,如果在这时再扎一下针,对身体来说这种疼痛的感觉是加倍的,会造成心脏负担加重,心肌梗死更加危急。流言5春秋打吊针预防疾病每到冬季,神经内科就步入全年的“旺季”。因天气转变,气温下降,血管痉挛收缩,血压升高,导致脑中风的患者数量明显增加。在这个时候,总会有一些老病号希望打一点疏通血管的药水,来减少脑中风的发生。
“一年打两次吊针,春秋各一次。”这种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方式在坊间流传甚广,也得到不少中老年人的青睐。而且打完点滴后一段时间内,其血压波动确实得到缓解,人也感觉很轻松。
但仅仅通过偶尔向静脉输入一些抗血小板凝集剂和中药活血化瘀制剂,就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吗?纠正刚打完点滴,血管是得到了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当然暂时是舒服的,但从长远的预防作用来看,这种舒服的感觉其实是心理作用,远远大于实际治疗作用。事实上,静脉注射主要用于不稳定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等急症的治疗,并不能用于预防。在输液的过程中,身体要接受外来的物质,它们会通过血管进行交换,这样血管就会有产生炎症的风险,炎症反应就会导致血管破溃,脂肪颗粒就很容易沉积进去。所以,输液一次,就等于损伤一次血管,而且这样的伤害是不断叠加的。流言6掐人中能救命中国历史上流传最广的流言应该就是“掐人中能救命”了。这个真是深入人心,尤其在电视剧中,只要一有人倒下了,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掐人中!纠正在急救中,“掐人中”起到的作用顶多是“刺激疼痛”,通过患者对疼痛感的反应判断其意识状态。科学急救是不提倡掐人中的。如果针对有低血糖、脑血管引起的昏迷,有时用掐人中的方法可能“刺激”醒患者。但如果是心跳骤停的患者,用掐人中的方法,非但不能将人救活,还可能耽误急救时间,危及患者生命。这和针刺放血是一个道理,剧烈的疼痛反而会造成危险。实│用│妙│方为了防止病情加速恶化,当您的家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您在路上碰到突发心肌梗死的患者时,应做到以下几点:1让患者就地平卧,或保持半坐位,以感到最舒服的体位为宜。搬运患者时应使用担架保持平抬状态,切勿用背、抱等方式随意搬动患者。2立刻拨打。3立即给患者口含硝酸甘油片、速效救心丸或嗅亚硝酸异戊酯,有条件者应吸氧并观察患者脉搏情况。4尽量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并安慰患者。在救护车到来之前,使患者保持温暖和情绪平稳,不要让患者一人独处。总之,急救时不要惊慌,只要处理得当,多能转危为安。医院都建立了心肌梗死患者的“绿色通道”,配备了经验丰富、技术娴熟、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和先进的设备,能进行快速、准确地诊断和抢救。因此,患者出现心肌梗死症状后,医院,千万别拖延时间,错失良机。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