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脑梗塞(脑中风)是威胁生命的三大杀手之一,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而将近一半的脑梗塞是由颈动脉狭窄引起的,颈动脉分叉部位就像河流的分叉口,泥沙在此处沉积形成了三角洲,堵塞了河道,如同斑块堵塞了血流,甚至会危及生命。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聊颈动脉斑块的相关知识。
颈动脉壁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超声下内中膜厚度(IMT)一般小于1mm,形成颈动脉斑块最主要的因素病理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需要一个由小至大漫长的过程:
(1)脂纹期:有研究发现在婴儿期血管内壁就可能形成*色的小斑点或条纹,也称为脂纹,形成斑块的“雏形”,随着婴儿步入“油腻”中年,脂纹表面胶原纤维不断增加增厚,超声有可能描述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IMT>1mm)”,内中膜增厚是罹患心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要引起重视;
(2)纤维斑块期:随着斑块内聚集的脂质增多,刺激斑块表面的纤维帽不断增厚,内中膜厚度增大到一定程度(IMT>1.2mm),超声下就诊断为“颈动脉斑块”,虽然成为斑块,但尚未引起管腔狭窄,切莫谈“斑”色变;
(3)粥样斑块期:随着斑块内脂质沉积进一步增加,斑块体积明显增加,明显阻挡血流时,超声检查会显示管腔狭窄(图2),当狭窄部位血流速度明显增快(收缩期流速>-cm/s)(图4),会诊断“颈动脉狭窄”(图3),此时斑块破裂脱落栓塞颅内血管导致脑梗塞的风险明显增加;
(4)复合病变斑块:随着病变进展,粥样斑块会出现影响斑块稳定性的病理改变,如超声造影显示“斑块内出血”,斑块内质地不均匀提示为“混合回声斑块”,斑块纤维帽不完整显示为“溃疡性斑块”,斑块部位血栓形成显示为“颈动脉闭塞”,斑块局部钙化,上述超声检查结果提示斑块不稳定,这样的斑块可能更加危险,易于导致脑梗塞。
发现颈动脉斑块也没必要忧心忡忡。据统计,美国40岁以上人群超声筛查62%存在颈动脉斑块,我国的超声筛查结果也显示中老年人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达到60.3%。因此发现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或斑块,管腔未狭窄时不用过分担心。但是,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或斑块往往提示人体全身动脉硬化的状况,需要加以重视,定期复查。如果斑块增大,引起管腔狭窄,就有脱落的风险。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即“小卒中”:突然发生头昏目眩,一侧眼晴暂时性发黑,胳膊、腿发麻无力,言语不清,一侧肢体无力,持物不稳,口角歪斜等,常于24小时内恢复。这些表现是由于颈动脉粥样硬化小斑块脱落,导致颅内小动脉栓塞所造成的,也是重要的“预警”信号,如果继续发生较大斑块脱落,造成相对粗大的颅内动脉栓塞,可导致急性脑梗塞,引起永久性的偏瘫、偏身感觉、偏盲及语言功能的障碍等。
另外,还可能因为颈动脉狭窄而导致的脑供血不足,而造成慢性脑损害症状,可引起头昏、视力下降以及智力和社会功能等高级智能活动的下降等。
除了管腔狭窄提示颈动脉斑块危险,斑块本身是否稳定也越来越引起大家重视。前面提到的超声检查、超声造影或核磁检查提示斑块回声不均、溃疡型斑块、斑块内新生血管,以及发生过斑块脱落事件的颈动脉斑块,这些类型的斑块可能更容易导致脑梗塞,都需要格外重视,根据情况及时治疗。
发现颈动脉斑块该如何治疗呢?斑块未引起颈动脉狭窄,没有必要大修管道。首要治疗措施是延缓斑块生长,防治引发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避免高盐高脂饮食,吸烟的人要戒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睡眠质量,加强运动,定期体检。
年3月29日,医院张运院士领衔的“应用通心络干预颈动脉斑块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简称“CAPITAL研究”)结果在中国介入心脏病年会(CIT)上正式公布。该研究论文于今年3月14日发表于国际权威科技期刊《Nature(自然)》子刊《ScientificReports(科学报告)》(年影响因子4.)上。研究结果证实:大量中国颈动脉粥样斑块以及心血管事件的高风险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坚持服用24个月的通心络胶囊(4粒/次,一天3次)延缓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最大斑块面积的进展,显著降低颈动脉正性重构以及减少不稳定心绞痛的发生,安全性良好。
通心络胶囊是中国工程院吴以岭院士根据中医络病理论研制的第一个通络方药,是7个植物中药和5个动物中药的提取、浓缩和冷冻干粉,创新性地将搜风解痉(缓解血管痉挛)通络药全蝎、蜈蚣、蝉蜕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治疗,开辟了防治心脑血管病的有效新途径。此前多项研究结果证明,通心络胶囊能够缩小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著减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无复流和心机梗死面积。
一般斑块生长较为缓慢,每年复查一次颈动脉超声即可。如果斑块增大,引起重度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70%)或有“预警”信号的有症状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50%)就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