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余热创办“爱心私塾”的退休教师
王士瑜是启东经济开发区的一名退休教师,家住善成小区。退休16年以来,一直积极参加小区的志愿者服务。因为是退休教师,所以平时在左邻右舍心中的威望也很高,大家有啥烦心事,麻烦事总喜欢找王老师讲一讲。而王老师也总是很乐意帮助大家,他很谦虚地说:“我只是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算老有所乐。人家做大事的多了,我做的这些不值一提,根本不能说是个好人,只是不算一个坏人。”
年的一个雨夜,善成新村的住户老*带着孙子小凯敲开了王士瑜家的门,“王老师,你看我这上二年级的孙子小凯有两道数学题不会,我和他奶奶大字不识一个,儿子、儿媳妇都在外地打工,我们想教他难啊,请你教教他。”老*急切地说。
正在吃晚饭的王士瑜赶忙放下饭碗,给小凯认认真真地讲了起来,谁知道这一讲便改变了这位退休老教师的生活轨迹。
送走爷孙俩后,王士瑜越想越觉得不是滋味,想到身边的留守儿童,他心生疼惜。孩子在“白发族”的看护下,虽然不愁吃穿,但教育却成了大难题。“我得知小区里还有个孩子和小凯一样,也是由爷爷奶奶照看。”从事教育工作26年的王士瑜决意要发挥余热,为这两个孩子做一点事,哪怕再苦再累他也愿意。
每天上午,虽然小凯和小滔去学校上课了,但王士瑜仍是很忙碌,整理课桌、准备教材、批改作业,一刻也不得闲。“我得做好准备工作。”虽然满头白发,但他步履矫健,丝毫看不出已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
王士瑜介绍,每天下午放学后,小凯和小滔先到他家做作业,等所有作业完成后才回家。周六和周日白天都在他家,做完学校布置的作业后,他会根据每人的实际情况安排补充练习。就这样,这一做就是3年。
“留守儿童学习属于‘看天收获’,有人管好一点,没人管就差一些。除了督促和辅导孩子完成作业,还得想办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王士瑜说,“过去我从事教育工作时就爱琢磨,自创了一套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在互动互学中提高学习效率。”如今,小滔和小凯在他的耐心辅导下,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看到孩子们的进步,他格外欣慰。
同时王老师还十分关心困难病残老人生活,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家住善成新村30号楼的陆孝康,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前几年突发脑中风,造成半身不遂,需要妻子日夜陪护。虽经多次残疾测定,一直被评为三级,享受不到残疾待遇,平时生活异常艰苦。其唯一的儿子在10多年前患上血友病,不仅无分文收入,而且为了治病,不得不变卖掉住房,实属困难群体。见此情况,王老师向村委会建议,给予办理低保户申请。又到开发区民*办,向相关负责人详细反映了陆孝康的家庭情况,得到领导的重视。王老师又主动帮助陆孝康写了困难申请报告,代办相关材料。不到半年,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在王老师不辞辛苦的帮助下,陆孝康就享受到了农村低保待遇。住在善成新村27号楼车库的樊志冲,是一位终身未娶、室无妻小的孤寡老人。年元宵节,不慎跌断了腿骨,按照医嘱,只能卧床静养。日常生活多亏了周围群众的悉心照顾。王老师知道这一情况后,旋即加入了照顾樊志冲的志愿者行列。抽空到他那里帮助整理卧室,聊天拉家常。得知他的座便器坏了,不好使用时,就设法给换个新的。考虑到他经济困难,王老师就跑到周边的三个村,了解前阶段农村改厕时,是否有多余的座便器,在善成新村19号楼陈锦元师傅的鼎力相助下,得以心想事成。随后到砂石厂搞了点水泥*沙,并和管道师傅一起帮他搞好了座便器的更新改造工作。
平时王老师还主动关心需要帮助的邻居,经常去帮一些年纪大行动不方便老人的办理证件,陪同去银行取款等等。他也是小区里的志愿者,经常参加各种志愿活动。真正做到了他所说的“老有所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