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于漪一辈子学做语文教师
TUhjnbcbe - 2021/4/7 15:36:00
北京治白癜风比较好的医院是哪家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

一辈子学做语文教师

于漪

我本一草根教师,由于工作需要,学校领导安排我几易学科教学,最后落户语文。学的是教育,实习时是心理学,先教文化班识字,再改行教高中历史。非中文系科班出身,改教高中语文,实属难事。先天不足,缺这少那,是我教学生涯中的常态。我们那个年代,没有个人价值,领导一句话“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两分钟就改了行。

隔行如隔山,改教语文,步履维艰。且不说语文教学的奥秘,单是汉语拼音就不识。只学过章太炎的注音字母,不知道周有光先生主持的汉语拼音方案;只学过英语语法,未接触汉语语法。诸多无知、愚昧,逼得我边教边学边思,用“洪荒之力”重塑自己,力争做一名不耽误学生青春的合格的语文教师。

一清如水

我的第一追求是把语文课上好。在班级教学教育体制中,课堂教学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学生进学校求知,大部分时间在课堂里度过,如若课上得不好,学生听起来味同嚼蜡,岂不抑制他们的求知欲望?为此,我给自己立下规矩,课一定要一清如水,不能有半点含混与模糊,唬弄学生。我的榜样是我的高中数学老师毛振璿,他教高中范氏大代数要言不烦,一语中的,思路之清晰,推理之严密,令人折服。他教的数学定理,我们刻骨铭心,经久不忘,考试都不用复习。

为了追求一清如水的目标,我展开了两条线的努力。一条线是备课、教课,独立思考,在真懂上下功夫;一条线是苦读中文专业书,阅读经典名著,增添文化积淀。两条线既并行,又交错,支撑起课堂教学质量。

先说苦读,绝不是如学生时代读列夫·托尔斯泰的三大名著、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时或感情激荡,或潇洒快意,或梦幻神游,而是正襟危坐,一本本啃,从《语法修辞讲话》《修辞学发凡》《艺概》《文心雕龙》,到《左传》《史记》,再到《中国哲学简史》《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以中外文学史为经线,翻阅各时代重要作家的作品。读这些磨脑子的书往往都在晚八九点钟之后,白天忙于教课、备课、改作业,只得明灯陪我过半夜。西汉目录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坚持阅读,在文、史、哲精神文明中汲取养料,提升气质,增添识见,力争早日脱愚,改变思想贫乏、言之无物、面目可憎的状况。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学海探珠》,就是我此前学习的点滴体会记录。前辈张志公先生为之作序说:“锲而不舍,入宝山不会空手回。”“看上去是一本轻轻松松的小品文集,实际上是一本很严肃的讲学习法和教学法的论著,请容许我掉一句书袋:寓庄于谐,盖亦为学为教之一道也欤!”先生之鼓励令我惶恐,但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读书是教师生命的必需,是创造教育气象的源泉。

备课,也可说是煞费苦心。那时没有《教学参考书》,开学时,教务处发给你一本教科书,教什么,怎么教,“悉听尊便”。组里有一本很简单的教学大纲,薄薄几页,并不受到重视。起初,眼睛只盯着教科书,以为钻研了教材,能讲出一点名堂来,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觉得不符合教学规律,零敲碎打,支离破碎,怎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教语文不能无目的无计划,不能只跟着教材转,教一篇算一篇。胸中要有中学阶段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总体框架,点、线、面、体,要一清二楚,总目标须达到怎样的要求,各学年段达到怎样的要求,各类文体的一根根线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具备怎样的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的各自要求及相互间应怎样支撑与促进,文学素养熏陶的途径与方法应如何处理,等等,均须作通盘考虑。把薄薄的《语文教学大纲》读了又读,心中有了较为清晰的蓝图,既有教具体课文的近景,又有较长时期的规划,而这个整体规划是根据大纲的原则规定自我设计的具体化,步步踩在实地,提高教学自觉性,而不是在“暗胡同”里徘徊。七宝楼台本令人叹为观止,拆解下来,破砖残瓦一堆,美感丧尽。教课也是此理,切忌支解,七零八落。

语文教学是有机整体,每堂课也是有机整体。什么叫备课?先作读者,读懂教材,在真懂上下功夫。三遍五遍,八遍十遍,来回往返地读,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涵,从思想内涵到语言文字,从结构框架到细节点染,从细节巧施到缜密构思,从查阅资料到文献佐证,把文章读得字已不躺在纸上,而是站起来与你对话。此时此刻,文章脉络、主旨要义、语言精粹——显现,使你乐不可支;咀嚼、推敲、思考,你有了自己独特的体会,独有的认识。有些课文已烂熟于心,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如此,八篇十篇、数十篇、上百篇独立阅读下来,初步尝到了庖丁解牛的滋味,阅读的水平、阅读的基本功有了切实的提高。现在看来,亏得当时没有现成的种种教学参考书,没有被他信力所左右而损伤阅读自觉。

备课,既要胸中有书,又要目中有人,备教材,备学生,备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梁——启发、引领学生阅读理解与语言运用的主要问题。教学目标明确、恰当、具体可行;切忌庞杂,多目标必然导致无目标。教学内容清晰,重点突出,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认真剪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切忌舍不得割爱,旁枝繁叶一大堆,目标被淹没。教学环节清晰有序,线索分明,切忌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杂乱无章。教学方法要慎选,要适切,符合文章个性特征,符合学生学习心理需求,切忌“琳琅满目”,哗众取宠。教学语言清楚明白,干净生动,有磁性,有文化含量;切忌干瘪无味,含混不清,语病丛生。

在教学工作中,学习者是第一因素,没有学习者就没有学习。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方面的活动,教师的作用就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使他们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作用。为此,花功夫研究学情,通过望、问、听、阅和材料跟踪,了解学生的思想、性格、兴趣爱好、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语文基础、语文能力等情况,以他们的现状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因学而教,力求减少盲目性,加强针对性。

凡此种种,就今日崇尚高阶思维、言必高大上来考量,俨然是小儿科,不屑一顾。然而,对我这名改行的人来说,是为做合格语文教师奠基,打精神底子、业务底子。且不说别的,就拿教学语言而言,为了清除语言的杂质,纠正语病,增强语言的吸引力、感染力,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我曾用以死求活的方法,把讲课的每一句话写出来,然后进行修改,删除多余的字、词、句,以及不合逻辑之处,然后背出来,再口语化,用比较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自己不规范的口头语言。坚持近两年,有了成效。既然教了语文,就应在语言文字运用上为学生做榜样。我追求的是“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体会了运用的艰辛,指导学生就有了底气。

精神突围

正当我兴冲冲钻研语文教学规律,努力改进教学之时,厄运突然降临。“文化大革命”的急风骤雨席卷全国,学校未能免灾,我这名年轻的老教师也罪责难逃。且不说什么乌云压城,丑类跳梁,单是打、砸、抢,侮辱人、折磨人的恶行就令人毛骨悚然。学校本是师生温情脉脉的场所,瞬间情意全无,恶意诽谤,皮带抽打,毁坏校舍,撕裂人性。期间,竟然不少是我们教的学生,我愕然了。有的是来听过我的文学讲座的,有的是借班上公开课的,有过一面之缘。学语文的积极分子,怎会有如此表现?这场暴风骤雨,人人登台亮相,我的灵*受到“洗礼”,重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教育,认识人生。

皮肉受点苦无所谓,关键在精神上要突围。

我不断拷问自己:教育是什么?教师是什么?语文教师是什么?我在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目标在哪里?如何跋涉?这寻求解答的一连串问题,常使我夜不能寐。学生处于青春年华,那么清纯无瑕,那么可爱,他们中的有些人怎会在风吹草动之时,一下子就判若两人?轻则有出格的言行,重则心中爬出了魔*,凶狠野蛮,血腥暴力,更可悲在有些还自认为自己的举动是正义的、神圣的。殊不知,人是有尊严和权利的,人性泯灭还能算人吗?教育,首先要教做人的底线。柏拉图在《理想国》里用他老师苏格拉底的比喻说,教育就是把在洞穴里囚禁的灵*引出来往上升,达到真实之境。《大学》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育要彰显内心的美德,自我修养,达到至善的境地。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显然,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培养有人性、人品、善心、善行的人,是人之完成,追求以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重智轻德,关心的是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技能技巧,很少研究学生的心灵世界。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教师要教书育人,而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认为教书是硬任务,要扎扎实实,不遗余力,育人是大概念,大家的事,或不以为意,或空泛虚幻。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我国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大事,关系到未来的国民素质,关系到国计民生。想到这些,我心潮澎湃,强烈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当年在高中学习时,母校“一切为民族”的校训教导我们学子读书求学的目的,激励我们在苦难岁月中卧地铺、点油灯求知识学本领,做人有担当。今日,角色转换,作为教师,育人是第一要务。我是语文教师,教文必须育人,所有学科教学都应为育人这一大目标服务。

人的德性与智性是生命之*。智性是本领,是科学文化素养,是生存与发展的本领;德性是方向,是只为一己私利,还是在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为集体、为社会、为国家。教师在学生心田撒播知识种子的同时,须撒播做人的良知,滴灌生命之*。育人不是空洞的概念,“育”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培养一个学生,对他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操、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的强弱、智力的高低,包括体质的情况,等等,要全面关心,因材施教。“育人”,就是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培养。

站在育人的战略高度思考,对语文学科的价值与意义就有了认识上的突破。语文学科教学当然要重视实用,但绝非只教雕虫小技,而是要清醒地认识到语文是育人的重要载体。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母语教育在促使学生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功能。它与其他学科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它始终是指向人的,与人的思维、情感、品质、能力密切相关。可以说,语文就是人生,它伴随人的一辈子。语文能力培养与思想道德熏染融合塑造,对人的成长发展会有长期的影响。

从重技轻人,到把立人放在第一位,知识、能力是攀登精神世界的阶梯,我尝到了精神突围的快乐。原本总在实用、功利、技能技巧的圈子里转,看不到全局,想不到未来。现在,精神上突围,狭小的心似乎一下子有了伟大的宇宙。学生不好好教育,不能成人成才;语文是人生,不精心教育,影响学生成人成才。语文教师肩负教文育人的历史使命,生命与使命应结伴同行。我立下了这样的志愿。

“文革”中经历锤打,我没有趴下,而是更昂扬地工作。学校当时的当权者罚我专门带乱班、乱年级,我有机会接触到各个层面的学生。走访家庭,走访里弄,经常课内课外与学生为伴,不仅了解他们的知识世界,更进入他们的生活世界、心灵世界。一个个形象那么鲜活,那么各具特征。对我而言,这简直是极大的专业进修,弥补了我教育教学上对学生认识若明若暗、浮光掠影的短板。有好心的老师规劝我:“你还没被斗够啊?还那么卖力?还这么拼命抓学习,别忘了‘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帽子。”我感谢他的好意,可他哪里知晓我的脑中风云,胸中浪涛?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当下的培养,且要思考他们的未来。当下为未来奠基,让他们日后走得更好,走得更远。对学生、对专业要一片赤诚,不能有虚假的心。夹杂个人的荣辱得失,眼就不亮,判断就会偏差。当年借别人的班上课,夹杂着自己的好强好胜,实际上是伤害了别人,被斗是活该。教训深刻,此后从不借班上课,不去表演。乱班一个个带好,乱的年级面貌逐渐改变。“文革”后恢复高考,我们年级两个进度快的班级百分之百考取大学。时隔20年,这些学生来看我,对我说:“那时你抓我们那么紧,德智体美全不放,现在才体会到你的苦心。”学生的理解就是最好的奖赏。当年被父亲赶出家门的“捣蛋*”,我领到家里来培养;当年逃课、言行偏差,乃至偷窃的所谓无救的“重读生”,我带到家里来教育,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以情感化,以文化滋养。而今,他们皆立足社会,发挥正能量。来看望我时,说到往事,脸上还会浮起红晕,露出几分羞涩。几十岁的人了,“老学生”,还是那么可爱。教育,学科教学,发挥着改变人的巨大功能,不可不慎重视之。

调动生命的精华

“人总要把自己生命的精华都调动起来,倾力一搏,像干将、莫邪一样,把自己炼进自己的剑里,这,才叫活着。”作家汪曾祺的警言不仅震撼我的心灵,更激励我身体力行,开拓前进。

我首先着力改革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质量一直是我

1
查看完整版本: 于漪一辈子学做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