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8月份都是中风的高发期,气温越高,危险性越大,因此又称之为“热中风”。
热中风是怎么回事?
当气温在32℃以上,特别是相对湿度在70%-80%时,体温的调节主要靠汗液的蒸发来散热,人体每天要排出毫升或更多的汗水。虽然这对人体防暑有益,但血液循环要比平时高5倍的血流量才能实现,这对老年人或高血压、心脏病人可谓勉为其难。
额外的血液循环负荷,不仅会使血压进一步升高,有发生出血性脑中风的危险,而且当水分补充不足时,还会因血容量不足和血液黏稠而诱发缺血性脑中风。
与此同时,由于高温散热的需要,血流向外周皮肤分配,造成大脑血流量的锐减,这对心血管调节功能不良及因脑动脉硬化原本供血不足的病人,将进一步加剧大脑的缺血,从而诱发脑梗塞。高温酷热易使人心情烦躁,情绪变化较大,引起血压波动,继而诱发中风。
有这些症状需要警惕热中风
中风虽来势急骤,但在发病之前,也是有一个病理演变过程的,其中有一个脑循环轻度失调,但又可以恢复的阶段,临床上表现为各种先兆症状,常在中风发生前数分钟至数天内出现,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1、头痛、头晕,伴有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头痛的形式和感觉与往日不一样,程度加重并变成持续性,有时固定在某一部位,这是血压波动或脑血管痉挛的表现,往往是出血性脑中风的先兆。
2、各种运动障碍。如四肢一侧无力,或活动不灵、持物不稳,有时伴肌肉痉挛在走路时虽末遇路障,意识也清楚,可却突然跌倒在地,或者自己想走在路中央,但却不自主歪向路边出现行走不稳症;突然出现吐字不清,说话错乱;吞咽困难、呛咳;口嘴歪斜、流涎。
3、感觉障碍。口唇、面舌,肢体麻木,耳鸣、听力下降,视力模糊或失明。
4、性格、行为、智能方面突然一反常态。如变得孤僻寡言,抑郁焦虑或急躁多语,丧失正常的理解判断力无故发笑或哭泪,且难以自制,有时突然见到熟人明知是谁,却喊不出名字,甚至连日常用品也叫不出,整天昏昏欲睡。
一定要注意,如果出现头昏、头痛、半身麻木酸软、肢体无力、视物模糊、频繁打哈欠等都是中风前的症状,俗称小中风。此时应该立即就医,以免造成更大的危害。
如何预防“热中风”?
1、盛夏期间,家中老人最好有人陪伴。
2、当气温超过33℃,要特别警惕中风先兆。
3、如果天气本不太热,老人突然自觉很烦热,这是适应能力差易中风的信号,或突然出现一闪而过的头痛、眩晕或半身麻木酸软、频频打哈欠等,切勿认为这只是天热或劳累所致,要想到可能是中风的先兆,一定要及时就医。
4、不渴时也常喝水,且应饮温开水。
5、劳逸结合,即确保有充足的睡眠,并增加午休,可安排在11时至13时期间,午休长度以半小时至一小时为宜。
6、运动方面可选择在早晨或傍晚进行散步、太极拳等运动。
7、注意精神的调养,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安闲自乐。
8、外出活动时应避开高温时段,并做好戴凉帽或打晴雨伞等防晒措施。
9、空调室内温度不要低于26℃,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换气。
10、可适当多吃些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作用的食材,如莲子、百合、西洋参(花旗参)、太子参、沙参、玉竹、麦冬、石斛、银耳等。
11、经常检测血压、血糖等。
12、避免在炎热的天气下到户外活动。
13、使用空调时室内外温差以不超过8℃为宜,要多饮热水,随时保持小便清亮,每天大便通畅。
14、戒烟戒酒,防止血液粘稠度过高,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以保证机体良好的供血、供氧。
15、有些老人在天气炎热时会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比如烦躁易怒、爱唠叨、容易兴奋和激动、低热口渴、夜睡不宁,或表情呆滞、抑郁悲观、沉默懒言、不思饮食等,这些情绪和行为的异常表现都可能是情绪中暑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