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上内蒙打听打听,问问那些治好心脏病、脑血栓、中风偏瘫的患者,十个里有九个都是吃我的‘蒙药心脑方’吃好的。”
“几十年来我只哮喘,不用吃药、不用打针,我就用我这个苗族定喘方,给你前胸后背一抹,马上见效。”
“40年来,我专攻失眠,只要是失眠问题,用我的方法,就能解决!”
听着这几个有些过分夸大的广告词,一般人只会觉得有些将宣传的产品吹嘘过头了,可如果再配上图片或者视频呢?
这位穿着考究、头发花白的老人,看上去气质和蔼,眉宇里满是淡然,似乎有多年的从业经验;她穿着一身少数民族服装,言谈自信,声称“十个病人有九个是吃她的药康复”;
还有一位,一身中国红,鼻梁上架一副金丝眼镜,寥寥数语便将几个医药界一直尚未完全攻克的难缠病症贬的一文不值,俨然一副神医形象。
这已经不止是宣传过头那么简单,因为如果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一点:这几位“神医”虽然每次登场穿着服装不同、主攻领域不同,甚至用的名字也都不完全一样,但她们却都是同一人。
一会儿是苗族祖传世家,专攻咳喘;一会儿又是北大专家,从业数年;一会儿又是蒙族神医,治病救人无数……三年间,她换了9个不同的所谓“专家”身份,诈骗累计涉案金额逾80亿,令人咂舌。
直到年7月,国家工商行*总局公布了一批以虚假宣传医药为手段进行牟利的经典案例,并对涉事人与涉事公司及相关电视台进行了查处,其中就包括我们提到的这位“神医”。
并且同样令人惊讶的还有这次公布的13个典型案例中,这位“神医”涉事的就有8个之多……
她就是3年来行骗全国,轮换过多个不同身份的“百变神医”刘洪斌。
从退休赋闲到成为“神医”
彼此,刘洪斌只是一名普通的退休老人,在家赋闲,但自认为拥有表演天赋和不错口才的她,并不愿意安于现状。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了一则保健品医药的招聘广告,公司方需要拍摄一支相关保健品的宣传广告,要一位各方面符合条件的人选来配合拍摄,刘洪斌觉得自己的机会到了。
一身得体的传统服饰再搭配上一副眼镜,头发已经花白的刘洪斌在荧幕上侃侃而谈,镇定从容地讲解着自己代言的这款保健品。
她似乎天生就有表演的能力,将公司方包装给她的所谓“专家”身份展现得淋漓尽致。再加上极富煽动性的说辞和语调,这支宣传广告一经播出不久便收到了强烈反响。
人们都是迷信权威的,更何况是在信息相对闭塞的早年。
当时互联网络并不发达,加上产品的受众多是思想观念相对传统的老年人,而这也成为了刘洪斌之后能够辗转多个电视台担任不同的“专家”身份,却鲜有被识破的有利土壤。
公司看到了刘洪斌的潜力和价值,不惜花大代价给刘洪斌进行包装,而刘洪斌的表现也从未令他们失望。
随着刘洪斌的热度越来越高,她的表演也愈发炉火纯青,随之而来的便是多家广告商的合作邀请,以及多家电视台的协助配合,令她在荧幕上亮相不断,大笔捞金。
刘洪斌的“神医”身份开始有些深入人心了。哪怕她已经换过多个不同的身份,但仍旧有一批老年人固执地相信这位一眼看上去便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老人,相信她会成为治疗他们多年疑难杂症的救星。
难道她的身份就真的没有被识破过吗?当然也有,但是哪怕被识破了,信息的传播的效率在当时也并不算高,仍然有一部分不明真相的老人上当。
中途她与相关公司及电视台也屡次被罚,但这并未彻底阻止她的行骗之路。
相信一定会有人产生疑问,为什么如此拙劣的表演,也会有这么多人相信,并且愿意为之买单?其实这是个相对比较复杂的问题。
行骗真相
其实哪怕是科技发达的现在,上当受骗也不是什么鲜有的事,因为随着人们的防范意识的提升,骗子的手段和套路也在不断翻新升级。
在如今,电信诈骗、网络诈骗层出不穷,而在刘洪斌活跃着的那个年代,更多还是靠各种虚假广告宣传进行欺骗捞金,虽然时代不同,行骗者的套路和手段也不尽相同,但归根结义都逃不开两个底层逻辑。
其一是行骗者把握住了受害者的心理和痛点,其二是受害者缺乏相关的意识和常识。
显然,一桩行骗不仅仅只是骗子手段多么高明,亦或者是被骗者有多么缺乏常识,这是需要结合来看的,很多时候其实并非行骗者手段多么高明,只是他牢牢把握住了被骗者的心理与痛点,对方哪怕带有怀疑,但最终还是出于各种原因上当受骗了。
而刘洪斌之所以可以多次诱导行骗,促使大批的老年人购买她推销的保健品,还有一些存在疑点的药品,其实背后的原理是相似的。
这里就不得不提起一个心理学效应:权威效应。
如字面意思,权威效应顾名思义就是权威人士造成的效应,而这所谓的权威人士其实并不一定非要有真材实料,他也可以是伪装的,就如刘洪斌一样。
早年的科学家曾经做过一次实验,在一间大学教室的课堂上,走进了一名自称是来自德国的化学专家。
在他走上讲台做了一番自我介绍后,便拿出一个蒸馏瓶,开始煞有介事地宣称这里面装载了一种他新发现的无色气体,此时整个教室里已经充满了这种气体。
他问同学们是否已经闻到了一种特别的味道,在场的同学大都表示肯定,而真相是这位所谓的专家手里的瓶子里其实空无一物。
这是证明权威效应一个较为典型的事例,所谓权威效应就是指人们会无理由地相信一名专家的话,并且还会不同程度的怀疑自己的观点看法,哪怕先前他们一直认为自己是对的。
当然,前提是他们确实相信这位专家是真的专家。
而刘洪斌背后的公司深谙这一点,他们不断地宣传造势,对刘洪斌进行各种包装并且加诸各种堂而皇之的头衔,这一切都是强有力的迷幻剂。
并且还有极为重要的一点,那便是电视台的配合播出。
在当时,哪怕是现在,能够登上电视出现在荧幕上,即使只是一些籍籍无名的地方小电视台,其产生的作用也比想象中要大的多。
正常人如果能够上一次电视,哪怕不是什么知名卫视,都是一件值得吹嘘的事情了。
更何况当时刘洪斌登上的可不仅仅是一些小电视台,她在各大有影响力的卫视都有过出场的机会,并且还与多家电视台拥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
在一些老一辈人的眼中,能够上电视就证明这个人或者他背后的公司以及他代言的产品可信度都是很高的,他们并不如何了解广告投放的门槛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更不会想到电视台也会联合假药公司一起蛊惑他们。
如此以致于在刘洪斌大热那两年,她代言的各类虚假宣传的药品、保健品的订单如雨点一样密集,一盒成本只有几块钱的产品,在各种宣传造势下卖到68、98甚至更高。
仅仅是伪装成所谓专家在各大电视台上露脸兜售假药,就让刘洪斌及她背后的公司赚的盆满钵满,他们尝到了不该属于他们的甜头,但他们也必然会受到反噬。
官方出手,背后反思
其实早在年的“3.15晚会”上,就已经曝光了一批以虚假、夸张宣传产品疗效,然后向消费者兜售产品从中牟利的假药贩子们,直到后来官方更大规模的出手,才遏制了这一批早已丧失基本同情心与良心的骗子们的恶行。
他们夸大产品的功效,声称只要吃了几个疗程就可以治好多年未愈的疑难杂症,并且没有任何副作用。
可实际当消费者花不菲的价钱买到手时,却发现产品上标注的只是有关功能的保健品,所谓的神奇疗效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刘洪斌及其背后的公司就是此流。
“‘慕容氏糖贴’治一个,好一个。”
“平老太降压贴,使患者得到了根本的治疗。”
这些虚假夸大的广告词,与刘洪斌所代言的几款产品时所使用的话术如出一辙,都是过分吹嘘其功效,但实际产品功效却大相径庭。
其实归根结底,这些被包装成所谓“神医”、“专家”的家伙,都是一群配合产品及广告公司出演的演员,而他们只是被推到台前,幕后更是有一整个功能完善、配合协调的团队。
他们总体来说就是一群骗子,当被采访时,负责相关产品的经理声称“如果不把产品的功效宣传的厉害一些,是不会有人买的”。
像刘洪斌这样的骗子伪装成“专家”和“神医”在台上卖力的表演,台下则有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在运作,当他们将这种虚假宣传、兜售假药说得如此云淡风轻时,却不知道有多少受害者因此而贻误病情或者导致病情加重。
他们应该知道,同时像他们这样的人也不会在乎。
其实这些假药公司与像刘洪斌这样的骗子固然可恨,但容忍他们一再出现在大众视野,甚至主动配合他们登场的电视台,也同样令人气愤。
这批假药贩子东窗事发之后,与他们一同惩处的还有一批曾经播出他们节目、广告的电视台,这些电视台都被当地的市场监督管理局处以相应的处罚,并缴纳了对应数量的罚款。
不少人也有疑问,为什么这些电视台要配合他们一起欺骗普通消费者?
这里不得不谈一下电视台运作原理,小时候不少人都好奇电视台每天播出那么多电视剧和节目都没有收费,那他们又是如何盈利以致于可以持续进行运作的?
答案就是:广告。
电视台的运作都是自负盈亏,他们想要持续运作也就必须要有对应的经济来源,投放广告是最好的选择,既不影响电视台的正常运作,又获得了收入进行持续发展。
一些热度比较高的电视台,它的*金时段投放哪怕只有几秒种的广告,其投放金额之巨也足以令人瞠目结舌,令普通人生出自己几辈子都恐怕没法赚这么多钱的感叹。
但广告商并不是傻子,他们深谙电视台的曝光度之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足以令他们回本。
解决运作的经济问题,是电视台配合这些骗子们的主要原因,但这只是原因而已,并不能成为他们助纣为虐的借口。
刘洪斌的所谓各种“专家”、“名医”头衔在之后得到了不少官方的打假,皆称“查无此人”,而多数电视台或许早已知道了这一点。
一些电视台明知这种广告一经播出,所带来的不良效果是巨大且持续的,但被蛊惑的他们,却已经忘记自己最不应该伤害和欺骗的就是普通百姓。
购买这种虚假宣传的药品所带给普通消费者的伤害是巨大而持久的,浪费财力只是一方面,药物哪怕只是保健品也不同于其他产品,买到假货之后如果服用,不仅仅是治不好病那么简单,还有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引起更多的并发症。
最显而易见的不良效果就是贻误病情,许多老人并不清楚吃这种药并不会治好自己的病而长期服用,往往会因此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这些假药贩子害人不浅,他们的恶行也难以一一叙述清楚,我们在对他们做出抑制的同时,也应该引出一些反思。
反思
首先是针对被骗的群体,这些主要由老年人组成的群体,许多子女在他们购买了这种假药之后,最常见的行为估计就是责怪这些老人,但在责怪他们之前,我们应该想想一些背后的原因。
之所以说行骗成功是行骗者与被骗人双方促成的结果,是有原因的。
骗子固然可恶,但被骗者又何尝不是我们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