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在新时期医改成果不断强化,“中国梦”思想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医院日常管理工作还是*建工作,都在不断向着人性化、科学化、和谐化的方向发展。医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建设的各个方面,*建工作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院作为社会性服务机构,具有救死扶伤的思想基础,医院工作中,更应当强化人文关怀精神的认知与贯彻,而适度医疗本身蕴含了人文属性,更需弘扬。
适度医疗与人文*建的相关性
“适度医疗”是什么?适度医疗是源自“过度医疗”,没有“过度医疗”就没有“适度医疗”的说法,如同没有“大”,就不成其为“小”、没有“长”,就不成其为“短”。过度医疗近些年已有较多讨论,它的出现有其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原因。自美国学者Naylor提出适度医疗(appropriatemedicalcare,AMC)应具备优质、便捷、可承受性三要素后,适度医疗及其三要素就被学界普遍认同。随着社会发展和医疗技术进步,许多行业专家学者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探究。如日本学者郡司笃晃认为应同时具备效益、风险、医疗服务质量三个要素;哈尔滨医科大学孙福川教授等认为应具备最佳疗效,安全无害,减轻病人痛苦,减少病人负担。总的看来,以上各种表述虽有不同,但其内涵是基本一致的。它充分说明适度医疗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和基本的医学伦理问题,要根据社会、经济、医疗水平和人文等具体情况而定。但无论从何种角度考虑,适度医疗其核心都应充分体现出人本性,体现生命价值,体现时代特征和要求。
世界卫生组织的章程提出了“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明确规定,全体公民有平等的生存权、发展权、享受权,即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向所有社会成员开放,每个人都应当得到最基本的卫生服务,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可从中受益。人文关怀,肯定人的意义并尊重人性的终极关怀,这是医学天然携带的基因,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从希波克拉底的“医学体现着美和真理”,到孙思邈的“善于用意,即为良医”,再到南丁格尔的“听从上帝之召唤,行使人间之信任”。医院文化的核心内容。在医院*建文化中,思想*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关心人、为了人、依靠人、发展人。在临床医疗实践中,要始终坚持“*建+”工作思路,将*建工作与人文关怀相结合。而临床医疗不外乎两件事: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治疗的主体,不外中医或西医或两者相合。故在临床模式中应倡导“人文*建+中西医结合+适度医疗”。
人文*建引导下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
在“诊”的部分,中医由于个体化诊疗方案的需要,单次问诊时间往往更长。中医在临床实践中讲究望闻问切,通过眼神交流、言语沟通及肢体接触等多种方式全面地收集患者及疾病的相关信息。这一过程既具有医学属性,又是一种无意识的人文关怀。相较于西医学过于依赖科学技术而带来的医患距离增大,中医的诊断过程更能缩小医患之间预设的关系鸿沟。同时患者在和医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回顾了患病后的治疗及相关事件,主观上梳理了自己的疾病观。医生在倾听的过程中能够让患者感受到尊重与关怀,对其疾病故事、人格体质有更全面的了解,也便于选取适宜的沟通方式。在近20年西医推行“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以至“精准个人医学”(precisepersonalmedicine),则要求医疗诊治都要依据最新和具有研究证据支持的成果来进行,进而更准确地根据个人的差异性进行治疗,不能根据医师个人的主观意见随意诊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对“过度诊断”的不断重视,发起了对效率低下、准确率低、浪费大及导致可避免伤害的医疗实践的批评,致力于确认在实践中运用最佳证据。另立“医学人文”的科目作为医学生选修的课程,让医学生更多地了解与医学相关的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治学等方面的知识。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关心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