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之有案,如网在纲;医之有案,如棋有谱。所以,历代名医,除了有自己的学术专著外,也将临证治验经验记录下来,以供同道或后学交流。对于医案,早在《列子》《左传》《史记》中都有过名医的治验方法,只不过不够系统,自仓公淳于意开始,《诊籍》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的中医医案专著正式萌芽,而在明清时期,名医医案专著蔚然成风,这对中医的传承,起到了良好的津梁作用,正是“若要金针暗度,全凭医案搜寻”。
在《名医类案》中所列的第一个医案,便是许胤宗给太后治疗中风的一个案例。《名医类案》原文所说,“许胤宗治王太后”,这里可能表述有误,据《旧唐书》记载,“时柳太后病风不言,名医治皆不愈”,许胤宗治好的,也就是说许胤宗所治的是柳太后,而非王太后。许胤宗早年生活在南朝的陈国,而南朝陈国一共五任皇帝,陈霸先、陈蒨、陈伯宗、陈顼和陈叔宝,陈蒨时,皇太后为章要儿,陈伯宗时,皇太后为沈妙容,陈顼时,皇太后依然是章要儿,陈叔宝时,皇太后为柳敬言,由此可知,许胤宗所治疗的太后为柳太后当属史实。
当时的柳太后突然中风,不能说话,牙关紧闭,脉沉。无论是《旧唐书》还是《名医类案》,对于当时柳太后疾病的症状只记载了这些。当时的一众太医都给柳太后进行了诊治,但是没有效果。而当时的许胤宗只不过是新蔡王陈叔齐手下的一个外兵参*,但是他精通岐*之术,于是便进言为太后诊治。《旧唐书》记载,当时的许胤宗提出了他自己治疗的见解,“口不可下药,宜以汤气熏之。令药入腠理,周理即瘥”。
当时那么多太医治疗没有效,并非太医医术不行,而是因为太后牙关紧闭,汤药难以入口,再加上太医属于“当局者迷”,未曾想到还可以创新给药途径。其实中医外治的给药途径创新,自古有之,《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中药熏蒸疗法,《*帝内经》所说“摩之浴之”,《伤寒杂病论》所载苦参汤熏洗,这些都是中医熏蒸疗法的源头。但在柳太后中风后,南朝陈国的太医们未曾想到新的给药途径,也属正常,因为,中药熏蒸疗法,正是由许胤宗拉开的序幕。
那么,用的究竟是什么药呢?《旧唐书》所载的是“乃造*芪防风汤数十斛”,《名医类案》所记载的是“乃以防风*芪煎汤数斛”。这里面有两个点,需要注意一下,《旧唐书》所说的是“*芪防风汤”,有可能不止*芪和防风两味中药;而《名医类案》记载,是“*芪防风煎汤”,这就有可能只有*芪和防风两味中药。而煎汤的数量,《旧唐书》所记载的是“数十斛”,《名医类案》记载的是“数斛”,中间差了几十倍,从整个的治疗过程来看,应以《旧唐书》为准。
无论是《旧唐书》还是《名医类案》,所记录的治疗方式都是一样的,都是将煎好的汤药“置于床下”,使得“气如烟雾”,结果都是在当天晚上太后能够开口说话。那也意味着,从太后中风之后,按照许胤宗的治疗方法,并非熏蒸一时半刻就能起效,所以,中途如果不能及时更替热的汤药,熏蒸可能还未起效,汤药就已经凉凉了,所以用了“数十斛”汤药的可能性很大。再者,这是在给皇太后救命,岂能抠抠缩缩吗?
对于许胤宗治柳太后的病案,在后世医家的心目中,相当于是树立了一座丰碑。为什么要使用这种方法?按照《名医类案》的记载,是让药气“使口鼻俱受之”。明代医家汪瓘引用朱丹溪的说,“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且“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无形;地主浊,故口有形而兼乎无形”,对于牙关紧闭,无法服药的患者,现代自然采用鼻饲等给药方法,但对于还处在南北朝时期的古代,采用熏蒸之法,使药气通过口鼻和皮肤吸收药物的有效成分,从而达到疾病向愈的目的,不得不说,真的是高,对此明代医家汪瓘赞叹道,“此非智者通神之法不能回也”。
那么,许胤宗为什么要选用*芪防风汤呢?我们先来看看*芪与防风两味主药的主要作用,再来回顾许胤宗的用药依据。许胤宗生活在南北朝、隋、唐初的时代,因此他用药的依据只能从《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和《伤寒杂病论》中寻找答案。对于*芪这味中药,《神农本草经》中大部分作用是在描述治疗“疮疡”,但也指出*芪具有“补虚”的作用。《名医别录》中记载,*芪主“风邪气”,“吴劳羸瘦”,“益气”。防风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主治大风”,“恶风”,“风邪”,“风行周身”。《名医别录》所载,防风可治风邪“头面去来”,“四肢挛急”。虽然医圣张仲景对*芪和防风的使用不是很多,据《长沙药解》对张仲景使用*芪和防风的功用,各有点评,认为*芪“善达皮腠,专通肌表”,认为防风“行经络”、“通关节”、“舒筋脉,伸急挛,活肢节,起瘫痪”,颇为切中许胤宗用药依据。
通过剖析许胤宗的用药法则,不得不感叹,使用*芪防风汤熏蒸治中风口不能言、牙关紧闭,更多的应当是源自他的自创,但却对后世医家以及中医新治法产生了深远影响。治疗中风,使用防风是无可厚非的,毕竟《金匮要略》中的薯蓣丸、侯氏黑散均用到了防风,且《日华子本草》指出,防风“治三十六般风”,“止泪及瘫缓”,“通利五脏关脉”,“匀气脉”,这个记载,直中要害,而且现代药理研究也能佐证(止痉、抗惊厥、降压)。但是对于中风使用*芪,不仅在《本经》《别录》中没有找到完美的依据,后世医家的本草典籍中也没有完美诠释,那许胤宗为何这么用呢?其实,这里面还得深挖。
尤其是《千金要方》所载的“大八风汤”则是将*芪和防风都用了进去,是用于治疗“*风顽痹,手足不遂,身体偏枯,或始遇病时,猝倒闷绝,即不能语、失音、深深不随、不仁沉重”,这是药王孙思邈收载之方,这既肯定了许胤宗所用方药的合理性。不仅如此,后世治疗中风的方剂中,《圣济总录》的茯神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的愈风汤,《症因脉治》羌活愈风汤,都用到了*芪和防风两味中药。而从现代药理研究中,也能佐证许胤宗用药的先进性和合理性,现代药理表明*芪具有调节免疫、调节血压、抗衰老、抗肿瘤、抗疲劳作用;而防风有镇静、抗过敏,抗惊厥,降压,抗肿瘤,耐缺氧,抗氧化等药理作用[1]。
不过对于中风使用*芪,也存在争议。有医者认为,9种情况下不宜使用*芪:1.出血性或缺血性中风急性期;2.脉弦数、滑数或弦劲有力者;3.大便秘结者;4.现代医学认为有脑水肿存在者;5.病机属热属实者;6.瘀血明显者;7.阴虚火旺者;8.痰浊明显者;9.有寒热症状者[2]。也有医者支持中风患者使用*芪的,认为*芪补气作用较强,通过补气以促进血行;在急性期和恢复期均可使用,使用越早,疗效越好;*芪的用量宜大至(略);配伍活血化瘀药、破血逐瘀药、熄风潜阳药、通络药可增加疗效[3]。
总体来说,许胤宗治柳太后中风一案,属于许胤宗根据《内经》《本经》的医药理论体系,并结合自身所学所感所悟而创制的全新治疗方案,这种使用方法堪称一绝,也正是因为如此,这则医案不仅被后世诸多本草、医案等著作收录,更是为后世医家所称道,从而被广为传颂。这也诠释了《后汉书》所说的“医者意也”之深意,同时也说明,表达爱“真的需要勇气”,学中医“真的需要悟性”。
参考文献[1]沈映君.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药理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丁云贵.中风忌*芪之浅说[J].中医药学报,,(4):47.[3]包祖晓,胡烈,赵国平.*芪防治缺血性中风的探讨[J].江苏中医,,20(9):36-37.
#秋日生活创作季#